2006-07-25

亂談 意大利麵

網友來信問為什麼在牛後煨麵一文中沒有談到改用 linguini 的原因。

解釋為什麼捨 spaghetti 而改用 linguini 還真得花一些工夫來解釋意大利麵的原始設計理念。
我用「原始設計理念」這個詞兒,實在是嫌托大了。希望內行網友不要介意。

據了解,意大利麵(pasta)的特點之一,是在適當的烹調以後吃起來的口感 -- 要有嚼頭。所以做意大利麵的材料很有講究,應該用一種硬的小麥粉(semolina)來做。因為使用材料的關係,使得意大利麵多半是淺黃色的。
fusilli

如果吃意大利麵當兒,也想吃到配拌著一起的材料,好像多半要用到不同的麵條形狀來達到目的。

比如,用螺旋形的麵條做出來的意大利麵(fusilli 或 rotini),就是為了讓麵條兒「捲」住配料,以便一起入口。
cannelloni
更有用來「盛載」其它、特殊的填料(其實是主料,只是拿個麵殼子來托住)的意大利麵,如 cannelloni 等;只是這已偏離主題,而且我不曾深入,不好多話。





看看這張用 cannelloni 做的甜點,不難體會意大利麵點食品的多變和概念彈性。


老中吃的麵條,多半是用一般的麵粉做的;我的感覺是,老中的麵食並沒有特別在咀嚼口感上有特別的要求,反之是在麵的口味上有較高的要求,希望吃來「入味」。我主觀地認為,這也就是為什麼中國南方的麵食偏重於蓋頭、澆料(配著麵一起烹調的「菜」)的原因。


由於乾的意大利麵比起溼麵來,含水量只有10%左右,煮麵吃時,必須煮泡一陣子讓它「漲」回來才好吃。用來做煨麵的話,可以利用它回吸水份的機會,改吸水為吸收湯汁,十分討好。由於 Spaghetti 是圓條形的麵,linguini 是扁平形的。在回吸水份過程中,可能是和湯汁的接觸面較多之故,我覺得在同樣的時間下 linguini 比起 spaghetti 要快得多也透得多。我直覺的想法是,就算熬的湯汁過濃,用來煮乾麵時不容易完全吸收,也不會煮出夾生心的麵條來。

我想,這也就是為什麼意大利文中 linguine 的原意為 "little tongues".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