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09

身寄化外 心素鼎食

一位「調用積聚終年的假期,再花個千把兒銀子回台灣,就是為了吃思念中的滋味」的羅曼蒂克的網友終於在大徹大悟以後寫信給我:

這回我回台灣,嘗了一些中點,西點,該怎麼說? 貴又不好吃. 氣得我真的回來查 US average household income vs TW avg household income, 以後決定不會想不開了,很多東西這裡是相對價廉物美.我還是在這邊享受,好過花機票回去又吃到實在不怎樣的東西,而還被一堆人吹捧到不像樣.
或許啦, 我的口味變了,台灣的口味也變了,就這樣兩邊也越差越遠,再不就我烏龜吃大麥, 人家好我卻吃不出個門道.



我一向認為,口味除了有地方性,受當地風土氣候影響外,也因當事人的生活型態、身體狀況、習性而有牽扯。諸此都造成各人的「口味」的「主觀」特質。

且以風土的影響來看,最顯而易見的就是,熱帶暨溼熱重地區食物多偏辛、辣、酸。比較窮困的地區,食物辛辣之餘還可能偏鹹。觀諸泰國、印度、中國西南地區的食物特色,不難察知。

若捨風土一端,改以生活型態來看,壓力愈大工作愈繁忙的,吃得就愈甜愈油。這就是咱們美加地區的食物特色了。

再進一步說,身體的健康狀況不同,口味上也會因應而改變。比如多日辛勞(如旅行)下來的,會喜歡吃口味比較重的食物。如果再配合以中醫五行之說,如耗思傷神的,會想吃一點甜的;熬夜晚睡的,會想吃一點酸的....等等,更可顯見其中變化和特色。


話說當年初來美時,吃什麼都不對胃,那時以為是美國的食物不好吃之故。
後來友人的小孩來美旅遊,我在中國城做東請吃飯,他們也是食不甘味,我只認為是小孩嘴刁所致。

等得咱身懸「異域」十餘年後,伺回台訪遊之機,不肯免俗地吃了許多「記憶裡的好味道」,如桃源街的牛肉麵、中山堂榮記的菜飯、排骨大王的炸排骨麵、關渡的豆瓣鯉魚、台中市府對面的擔擔麵、中和的燒餅豆漿、永康街的蟹殼黃、頂泰豐的小籠湯包、小白屋的蔥烤鯽魚、南門市場的豆沙粽、小藍天的牛排、黑面蔡的楊桃汁,兄弟飯店的炸帶魚,青葉的地瓜稀飯,梅子餐廳的宵夜小菜、亞都的咖啡小酌.... 結果除了台中太陽堂的太陽餅沒有陣亡以外,其餘的一律以一個「掛」字搞定。

至於新開而名噪一時的館子,舉凡聯合報、華視附近的一些小吃「名」店,新張飯店裡的星級餐廳,一些新連鎖店的「名食」... 都在友人慫恿下不敢或忘,可惜我是食而不得其味,空噉時下的名廚名菜,只是嚐不出什麼特別精妙之處。

起初還以為是自己老了,身體受旅行時差牽制而不知其味。等待得久一點後,回頭再重吃一遍,仍然嚐不到記憶裡的滋味時,才喟然感嘆:肯定是處身化外過久,薰吸當地瘴氣,加以日月精華被那些妖魔鬼怪給攝取盡竟,落著得身形枯槁,意識迷離。所謂乾旱過久,就算逢得甘露淋霖也是無褔受攝。

於是虛心訪求,先在網上查找出久經各家吹捧到不行的名店名食,再逐一循單登門造訪... 唉,不能再寫下去了,....
古人有謂「面見不如聞名」,真是至理名言啊。
走筆至此,不由拍案驚嘆:近代文學最大的特色和運用,以「文宣」最為特突....


說笑歸說笑,的確如友人信中所指陳的,幾十年下來,台灣的口味走向和我們這些常年在(國)外的口味,真的有「逾行逾遠」的感嘆。
想吃心中思憶的好味道,只落得捋袖子自己動手的份了。

可惜的是「眼中有神腕中有鬼」,再加上捧著被人東藏西改的半吊子食譜,照方抓藥的結果,只剩得「野食」二字可堪形容了。

這種心思情境只有「身寄化外,心素鼎食」可以形容。

誠一嘆也。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