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來也是夠損人的了,若是對國家大事發露些悽憂之聲,我們說是悲歌之仕。
如若懸念社稷民生,我們會說他悲天憫人。
但如果為了吃食之事,吐些惶惑感懷,怎麼也撈不出個像樣的名頭。
其實飲食之事誰人能免?
飲食的變遷,何嚐能和社會群體文化脫節呢?見微知著,不就是智者的腳印嗎?
特別將網友的回應貼出,好為自己顏面映些金色。
-----------------
主夫兄:
先前接到轉寄來世界日報的新聞 《北京小吃定標 燒餅至少30層》 又再看你一反常態,在你家接連貼了兩篇議論中式飲食的文章《身寄化外 心素鼎食》《肆食爾得》。經我交叉你這兩個「動作」以後背後心思昭然若揭。
承接你的議論,我也有一點點回應:
- 是否『把北京小吃定標 燒餅至少30層,就能守住傳統,守住該有的風味?』
我想這個問題可以問問法國人。他們的麵包 baguette 不是也訂了標準了嗎? 結果呢? 很多法國人認為,很多符合「標準」的麵包早已走味。
為什麼這麼說呢? 法國的中央工廠製作了一堆看似 baguette 卻嚐起來索然無味的法式麵包。法國的消費者也同時發現,製作過程中,仍然需要用手工、花心思、規規矩矩做出來的 bakery 裡,才能嚐得到該有的好滋味。
聰明的中國人怎麼會不知道如何按著規定打轉呢?
守住了外觀,能守得住該有的滋味嗎?能堅持得住在製作當中該同時守住的,不亂加東西,不擺添加物,不放香精....等「良心原則」嗎?)
會做食物的都知道,有的東西在做的時候很花工費時,聰明的中國人不會為了節省成本而偷工嗎?
定標了就守住傳統了?
定標了就守住風味了?
誰敢提出肯定的回覆呢? - 對於一些越來越荒腔走板的飲食,是有時會想該訂些標準才不至越走越奇怪。
常常,我看這裡(美國)的中國菜就很有感觸,曾幾何時咱們的 sauce 變得不是白的就是黑的了?而且,曾幾何時我們只拿一種 sauce 打遍天下?
有時我真的很想大聲告訴這裡排隊等著的美國人:中國菜不是這樣的。
我想其他國家的人也會有相同感觸,我媽媽,我奶奶煮的料理,不是你們在此地餐廳裡看到、吃到的味道,你們吃的是很多冒牌廚子掛羊頭賣狗肉的結果。
更令人傷感的是,等回了自己的家鄉後,才發現那些個所謂的「傳統小吃」,味道也在變。
有時不禁阿Q式地自艾自嘆:這樣也好,大家都往「中間」地帶修正.....????? 反正弄不好的、四不像的、只要一面翹高鼻子斜著眼地全給它戴上個 ”fusion” style 就錯不了了. 有錢有辦法的,再搞兩個人寫幾篇拍捧八股,就出人頭地了。 - 很多時候「捍衛」「傳統」飲食的初衷,只是為了保有飲食裡正確的用料、正確的煮法、以及正確的吃法。
我想在你家裡幫襯貼文的 大海女仕 捍衛泰國菜的初衷也就是如此單純。
她不想大家以為有了花生粒,有了泰國 basil 甚至椰奶漿以後,做出的東西就可以叫做「泰式料理」。她在一篇文章裡曾打趣地說:『請不要在她面前說蝦醬炒通菜是泰國食物,泰國沒這樣的東西』。
我可以理解她真的受不了那些只看或只學了一點皮毛,就在外地唬弄外地人的那些「敢做敢為」的廚子.
對,我們這個社會的確是要有大海這樣的「傻」人出來教教大家,才有機會認識地道的、比較正確的地方飲食.
不過她在教我們這學生時,也慢慢地發現,不是學生愛竄改食譜,很多時候是食材不易取得而生起的權宜之策.
我想當初我們會西菜中用,也是如此。而且有時覺得這樣的改變,也是蠻好的。
因此我也會開始這樣想:任何的飲食真的有它「一定」的「傳統」嗎?
各國各地的飲食早就因貿易、交通的頻仍而不斷地在融合變化。
我們的上一代也許也會覺得我們這一代竄改了「傳統」滋味。就如同我們覺得下一代做出來的飲食「和傳統的味道不同」一般。
但我覺得任何一個外來的飲食如果不能融入當地的文化,不能運用當地既有食材的話,不用太久的時間,這個外來的飲食就會自動陣亡。
竄改傳統或竄改原創,有時可能是不得已,有時是不明就理。時間久了,吃的人多了、習慣了,真的能說它「不好」嗎?真能說它是「胡來」嗎?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