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這首《G弦的咏嘆調》就像一根揮舞的仙杖,它總能在我迷失和忙亂當中,輕輕地碰觸到我心中深處最柔軟的那個小窩窩,把我從迷亂裡暫時抽離開來。
第一次聽到這首曲子是小學三年級的夏天,那個和母親一塊兒聽廣播小說的日子。收音機裡播的是什麼故事,早都記不起來了,唯一記得的是在某一集小說結束時的一個段子:『...走出門外,聽到師母的琴聲在院子裡飄起...』接著就是小說的主題曲從墊底聲變成主調。
雖然幼小得不知道什麼,仍然被這首樂曲裡獨有的莊重與悠揚,在腦海裡刻畫下無法磨滅的印記。
"Air On The G String" 中文有好幾個譯名:「G上弦之歌」、「G弦之歌」、「G弦上的咏嘆調」。我獨偏愛羅蘭女仕的譯稱《G弦的咏嘆調》,除了符合樂理,也覺得這麼稱來就多了些典雅。
樂曲是以一種緩慢的進程來舖演,稀釋的巴洛克風情非但沒有讓人有窒酷的錯覺,反而能讓人生起一種擯息的期待;期待那蹁躚的樂句擴大自己心靈的空間。也許就因為這,讓我每每在聽到它時,總能安靜我的心神、寧緩我的情緒,進而再一次地浸淫在自己兒時無憂的情懷裡 -- 彷彿那燦爛眩目的陽光、那溽暑的午後,那把腳蹭在牆上無盡揮霍年輕的歲月.... 又再一次地從記憶深處被音符攪擾出來。
由於原曲裡沒有表情與速度記號,後來的編曲者也只註記了『極慢,極有表情』的演奏原則。一首骨架了古板巴洛克風格的曲子,數百年來,居然因為缺乏了表情和速度的註記,奇跡地昇華成為表現演奏者學養架構、風格品味的試金石。不同的演奏者在拉這《G弦的咏嘆調》時所詮譯、表現出來的風味都不盡相同。只要你願意,幾乎就可以在不同的演奏作品裡,精巧地掏出各個演奏者的心思意境。同樣的曲子在不同演奏家的手中,就這麼風格迴異地蜿蜒出他們各自內心裡的音樂世界。
坊間可蒐集到的 "Air On The G String" 多得不勝枚舉,我個人最偏愛的是 Aaron Rosand 的演奏。Aaron 把原是默守成規踱著巴洛克方步的咏嘆調,經他自己的風格詮釋以後,奇跡地改宮庭方步為閑庭信步;間中即或身著布衣,仍不掩高雅富貴。樂曲末尾以滿富變化的低音弦利用輕柔的鋼琴伴奏,悠雅端莊地划出輕巧的迴旋後,在餘緩的弱音裡盪漾消逝。
沒有加入什麼裝飾音節,更沒有什麼花俏的指法。Aaron 只是把他自己的靈魂挹注了音樂以後,用這首樂曲舖陳開來而已。
附記:
- 本文所引音樂為 Aaron Rosand, Violin. Eileen Flissler, Piano.
- 如果說到由交響樂團演奏的 "Air on The G String" 個人以為 Zubin Mehta 指揮 BBC 廣播樂團演奏的那一張片子可謂精品,可惜蒐羅無緣,甚悵。
下列連結雖同為 Zubin Mehta 所指揮,可惜樂團的水準稍差,未能得登堂奧。再嘆。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F06hlUtBQ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