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3-17

蔥花大餅

Sarah 喜愛做麵食,除了手巧更有研發精神,加上英文好,蒐集的資料來源廣泛,經她試驗過叫好並且介紹出來的麵食,大至都錯不到那裡去。自從知道她的網誌所在以後,三五不時總會兜到她那兒翻翻找找,看能不能尋個寶或啟發些靈感。

那天,在她的網誌(抱歉,她不願意公開網址)裡無意中看到一張蔥花大餅的照片。不由得想起當年每天下課後走過巷口山東饅頭伯伯的小舖前,如果時間趕得巧,又加上口袋有零錢時,總免不了買一角剛起鍋的蔥花大餅,邊吃邊踱回家的情境。

趁著心頭火熱,當即就寫了封信給 Sarah 請她教我做蔥花大餅。
這一句話有好幾個關節:
其一,如果不是打鐵趁熱,在動心起念時就動筆,多轉兩念後就會淡懷了,下一次什麼時候會再激動起念,就是天長地久的事了。
其二,以前和人聯絡,不是打電話就是得動筆寫信。如今時屆廿一世紀,一切電郵化、網路化了,為了趕時髦(其實不趕這種時髦,在美國這種地方連生活都會有困難)家裡非但有電腦,還依賴成性,如今沒有電腦的話,可能連點東西、找個人、查件事兒啊什麼的都可能會成問題了;天涯盡在咫尺之間,但新世界的文明也讓咫尺化成天涯,一嘆!

這位 Sarah 女仕,好似跟我一樣有類似的痞好,教做食物不以斤兩杯勺為計量標準,喜歡以比例、原則為講說當中的依據;過程不做細說,很多地方甚至只用專有名詞或名稱代為解說,但於門道重點處所則直接指說。

這種教法的好處是,讓有心學的人依著自己的條件(甚至是經驗背景),在充份了解方法和理論以後,在第一次學做當中就可以順利的直接轉型、稼接成功。但對於所要學的東西或工作方法沒有概念的初學者,如果不自行查找做些功課,看她的說明(或網誌裡的介紹)就會濛渣渣、虛無飄渺地不知身在何處了。
-- 走筆至此不禁想到,不知這位 Sarah 是做什麼工作的。以她的風格,倒挺適合在研究院教書(專門修理不用功的學生 ;-D


好了,介紹 credit owner 連帶為自己臉上貼金的部份到此為止,咱們言歸正傳。談我新學的 蔥花大餅。

由於咱全家就兩老口,做多了吃不完,加上老婆有令,不准多吃米麵。經年類月下來,什麼食物都只做得少少小小的,解饞飽肚就算數了。一般教菜所考慮的份量,大多以四、五人份為準,就算有兩人用的份量,也是以年輕人的肚量來計算。Sarah 所教用的份量是比例法,可以由自己的需要來拿捏份量。所以第一次做時,我就以兩人半的份量來試做。

為什麼是兩個半人的份量?
因為我家只有兩頭牛,多加半份是因為第一次學做,拈來拈去地試吃會吃掉一點,如果好吃加上新鮮好奇,會多吃一點.... 半份總是有的。

Sarah 的蔥花大餅食譜為:
  1. 含水量:>50%, 鹽:1%, 酵母粉:1%
  2. 揉麵不嗆麵。和麵到三光,醱酵 30-45 分鐘。
  3. 整成球型後醒 20-30 分鐘。
  4. 桿平約 1/2-1/3 cm厚。舖一點油,鹽、蔥花後,捲成蛋捲條,盤成蝸牛狀,再醒 20 分鐘後,再擀開成 1/2吋厚。
  5. 放進抹好薄油的鐵鍋,再發 30 分鐘左用,用小火烙熟。

看著食譜我開始做思量了:我自己做一個饅頭給自己打牙祭時,一杯粉正好做個山東大饅,如果肚子不餓時吃,夠我吃一頓半。那麼兩人半的麵食用上兩杯粉應該差不多。

至於水嘛,雖然我不是無「齒」之徒,也沒什麼掉牙、缺牙講話漏風的問題,但自從上了年紀以後,米麵食品都喜歡吃得軟潤一點,所以我先預設用 55% 比例的水,動手做時再做增減。

我做麵食一向的想法是:水的份量,頂好在和麵待發的時候就能拿捏準確(大陸叫「到位」)。主要的原因是,等麵發好了,在揉麵、醒麵的當兒發覺麵團嫌乾,再加水去揉,常常會黏得到處都是麵皮,清理起來實在煩人。所以我都寧可在和發麵的時候就把水的份量加到夠。
我是個喜歡拿著雞毛當令箭,自美其名為「一板一眼」的槓子頭。既然 Sarah 沒有說揉麵過程中不再添粉嗆麵,更表示和發麵的時節就得決定粉團乾溼軟硬的程度。發麵時沒用完的乾粉,將來醒麵時揉進去,理論上都算是嗆進去的麵兒都「不合規定」。

但 55%的水比例,在和麵時偏就覺得乾了一點,而己經量好拿出來用又沒用完的麵粉,不能放回袋子裡去,我這小氣的個性又捨不得丟,於是就順手加了幾滴水進去(注意喲,這裡真的是幾滴水幾滴水地加進去,來拿捏溼度的喲),一直到乾粉恰恰好用完為度。
算一算,all purpose 麵粉和水的份量以 60% 最適當。

不嗆麵的麵團在發好麵,第一次重整揉麵的階段有一些值得注意之處:
如果偷懶不一次把麵筋揉出來,因為沒有乾粉可加,往後下兩次要醒麵的過程會增加很多麻煩。
如果沒標沒準地拼命死勁揉,(麵)筋勁太過的麵食,不好吃不算,加以韌性太強,吃起來費勁不算,搞不好咬壞了牙口到頭來還是自己吃虧。

我做發麵主食(如饅頭)有個很主觀的認定:好吃的饅頭溼度、勁道都得要恰到好處才行。
水份夠、勁頭恰到好處的麵團,揉起來會有一種要黏手又不黏手的感覺。但因為(麵)筋夠強,手上揉的麵會在正要黏手的當兒,被麵筋給「揪」回麵團裡去。這種手感的麵團,做時乾淨俐落,只要火候恰當,入口微韌不乾,嚼來潤澤有勁。
這就是我認為的恰到好處的溼度和勁頭的「手感」。

走筆至此,想起一段當年和內人起的爭執,特別寫出來給有心人參考:
話說我以數十年揉麵之經驗,婚後教內人揉麵做饅頭。那天發現她和的水偏多了一點點,揉起來掌心會有薄薄一層麵膜。於是我老實不客氣地告訴內人「水多了,黏手」。內人捉過麵坨來揉了兩下,說「剛好啊」。
於是就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了。
後來發現,我揉麵時的勁道比內人大得多,同樣的麵坨,不同的力道黏手的情形也有所不同... 。

咱們言歸正傳:拿這種溼度勁道的麵團來做蔥花大餅,不加一星兒乾粉也不會東沾西黏,但又可以任得你使喚,抹了油夾了蔥花以後捲成條時,在小心捲條時不會黏在桌上「賴」著不走,更可以由著你高興,把捲到盡頭的麵邊兒和另一邊互相「糊」住。
那怕麵捲兒坐在那兒醒過來以後,也不至於從合口處張開來向你擺出個嘲笑模樣兒對你「開口笑」。

做蔥花大餅最不能馬虎的是上爐子烙的時段。
Sarah 老師沒說要烙多少時間,只說她家沒有不沾鍋,是用生鐵鍋來烙的。她附加了一句,說要用最小火,不定時轉動鍋子,才會受熱均勻。烙時要加蓋烙,要一面變成金黃,都已酥硬了才可以翻面再烙。
事實上用常識判斷也知道,餅的厚薄、鍋子傳熱保溫的能力在在影響到烙的時間。如果硬以時間長短為基準來衡量餅有沒有烙熟,是不符實際的。加以各個爐頭火力大小不同,用的又是瞇瞇火,制定一個烘烙的時間就可以決定生熟,實在有點兒講不通。

所以,我就用我那私人專用的厚底不鏽鋼鍋(太重了,老婆使盡吃奶的力氣也沒有辦法用一隻手提得起來),點上最小的火苗,坐上鍋子,開始練我那文火慢烙的工夫。
前半小時,我還挺有耐心地,端坐不動,連看都不去看。半小時以後,我掀了掀蓋,看鍋裡的餅高胖了不少,搖一搖鍋子,裡頭的餅餅四平八穩紋風不動地坐著,我把鍋蓋上的水氣抹乾,回過頭繼續幹自己的活兒去了。
到差不多五十分鐘了,又晃過去掀掀看看、搖搖動動,這一回鍋裡的餅餅會動了,拿木鏟翹起一角斜眼看看,還是白白胖胖的模樣;我把鍋蓋上的水氣抹乾,又回去繼續未完的工作。
到了一個鐘頭了,晃到爐台前宣慰一番,這餅餅仍是方才的模樣絲毫不動,連個黃印子都沒有。
於是乎我決定利用十分鐘的時間上網去查找一點東西。
嘿嘿,你們歪著嘴在偷笑,對吧?
當我聞到香味時,衝進廚房,一手端起鍋子,一手把鍋蓋拿開,同時用鏟子把餅托起。我那初試啼聲的蔥花大餅已經黃裡帶黑了。我俐落地把鏟上的餅翻了一個面重新準確地落坐在鍋子正中。並且同時用鏟子撥得它轉了幾轉,自我安慰式地認為這樣子餅可以平均地受熱。
把鍋子放回爐台上,突地發覺屋裡飄揚著一種油被加熱加過頭的油臊味。這時才體會到 Sarah 「抹薄油」三個字的真實意思。

歷盡驚險的處女新作,蔥花大餅終於起鍋了。
迫不及待地切了一角嚐新。
酥脆的外皮,軟貽的麵胚,配上香熟的新蔥氣息。兒時邊走邊吃還不忘探首關懷鄰家院門裡外種種... ,那種童稚時期無憂縱脫的情懷,再一次地浮上眼簾。
咀嚼中,生起無限低徊。


看圖說話時間:
不是我不懂得做文繞圖那些花俏網路文檔,是認為沒有充份了解做餅的重點,一但看到了圖片,一般人的注意力多會被圖片吸引,以致疏忽了重點。
蔥花大餅
蔥花大餅初試啼聲.起鍋後的定裝照
蔥花大餅蔥花大餅
蔥花大餅的處女作別告訴人家我烙的餅有一點焦
蔥花大餅蔥花大餅
雖然盤得挺漂亮
但在擀平階段會出狀況
正確的盤成蝸牛狀
(看出不同在那裡了沒有)
蔥花大餅蔥花大餅
桿平待醒的大餅鍋裡醒好的麵餅,可以點火去烙了
蔥花大餅
我做餅時用的火苗的大小



一人份的小蔥花大餅(基本上可以隨自己的需求量成比例加增):
  • All Purpose 麵粉: 1 cup
  • 水: 1/3 cup+2 tsp
  • 酵母粉:1/4 tsp
  • 糖: 1-1/4 tsp
  • 鹽: 1/2 tsp
  • 蔥花,油: 自行斟酌。

1 comment:

Anonymous said...

国外的面粉筋性大,如果不做发面的,做汤面的饼才会比较好咬^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