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後想一想,只怪我當時手快舌長,開口講了大話要負責教做蘿蔔糕教到會,這,這,真是十足的吹牛扯大炮之餘,還加給自己穿小鞋。但是迴心一想,這是個好題目、是個挑戰,也是建立《七事堆》的初衷之一 -- 讓不會做菜的遊子也能善用周邊,做出一道叫座的好菜。
所以在反覆思考以後告訴自己,絕不可畏難而輕言放棄,繼而生出的靈感。
冠以「粗獷」之名,實在是因為這一道點心專為不常做菜、不擅拿捏各項烹飪條件的人仕所設計的。雖然看起來粗獷,但是吃來不僅不比任何精工細活的蘿蔔糕遜色,還甚有過之。
有道是:「做菜難,做點心更難。」
的確,做好菜雖然不易,但有其它麵飯主食搭配著一起吃,多少還有迴遮之處。點心就不同了,如果不是宴客,通常只有一味點心「駐檯」。任何一點兒不好,都可以很容易地被「吃」出來。
蘿蔔糕這玩意,原是極為普遍的嶺南小食,在美國的中餐館裡更加普遍,別說在美國的老中幾乎人人都吃過,連大城市裡的老美都懂得到老中茶樓點蘿蔔糕吃。如果做得不好吃,更是一點就穿,別說動筷子吃了,精一點的吃家,遠遠看一看就可以瞧出個端倪。
基本上,住在美國又會來咱這《七事堆》來看菜的,大都善於閱讀、思考,可能缺乏一點實務經驗,但對做菜大都有相當的興趣。只要把「思想」「搞好了」,問題就解決了一大半。從這樣的設想基礎,我就用工藝設計的方法開始來設計這一道「粗獷式蘿蔔糕」。
- 叫一個不會做菜的人動手做菜,會遭遇什麼樣的困難? 一個不習慣做菜的人動起手來,會有什麼樣的現象出現? 如何避開這些可以預期的「難」處? 如何利用既有的優勢條件來做「發揮」?
- 讓一個不會做菜的人來做菜
- 最大的難處是拿捏不住火候, 判斷不出到什麼時候才算「好了」; 判斷不出到什麼程度就是「夠了」; 不清楚什麼地方可以馬虎行事; 不確定什麼情事要小心應對。
- 讓一個不習慣做菜的人動起手來做菜
- 由於對工具的運用沒有掌握習慣, 切菜時會把菜切得有大有小; 調拌時會拌得不均不勻; 整型時會整得凹凹凸凸; 雖有「動作」但總是習慣性地從「小處著眼大處著手」,而且在工作進行當中可能沒有太多的耐心。...
大凡做食物也罷,搞製造也罷,我們常常看到愈是熟練的人,做起事來就對份量、尺寸愈不斤斤計較,主要的是對所允許的寬容度有充份的了解,又對自己手上的「分寸」有概念所致。反之,新學新動手的,往往因為怕遭到「意外」而致失敗,所以常常在尺寸、時間、速度等細節上特別費心,從小處著眼的結果反而是縛手縛腳揮灑不開,耗神費力之餘還吃不少苦頭。
所以我這蘿蔔糕食譜和解說就是針對具有以上這些「特色」來設計的。
有興趣依樣畫「蘿蔔」的,建議在看完全部的解說以後,才開始蒐集材料著手試做。我深切地相信,只要對解說充份了解以後再開始試做的,成功的機率可以高達百分之九十以上。
- 【材料】
- 蘿蔔:一根,最好用白蘿蔔,如果不小心買錯了,買到青蘿蔔也可以將就來用。
- 香菇:十到二十朵
- 蝦米:兩、三撮到一小把
- 油蔥頭:兩撮到一小把
- 白胡椒粉:適量(只要你吃得進口,多少隨意,但不能沒有)
- 粘米粉:半包到一包,份量詳下文說明,但不能買錯。
- 肉:不吃肉的可以不加,份量隨意,有三根指頭大小的份量就夠了。
準備工作:
【流程】
蝦米泡水 -> 香菇去頭、菇冠泡水 -> 蘿蔔刨皮、切絲、放水煮 -> 香菇切小塊 -> 檢查蝦米 -> 絞肉加醬油拌勻 -> 進入 炒作餡料 流程
蘿蔔
蘿蔔要刨皮後切絲。
由於不是常常切菜,雖然要切成蘿蔔絲,總是會切得有粗有細,有長有短,甚至寬窄方圓三角等形狀都會出現。沒關係,從筷子般粗細到手指般大小都可以接受,只要體積大小不要差得太遠都可以用。反正做成糕以後看不出切得漂不漂亮。
蘿蔔切好以後,放水蓋過蘿蔔去煮。開後再滾它三五分鐘後關火放在一邊。如果看到水面有灰色的泡沫,要用湯匙把灰泡沬舀掉。否則做出來的蘿蔔糕,會有灰點夾雜在裡面,不好看。
香菇
把梗子撇掉不要,剩下的菇冠泡水,記得要用熱水泡。有半個鐘頭大致上就夠了。
把泡軟的香菇切成半個到一個指頭大小的塊狀。香菇本身就大小不一,如果切得有大有小絕非意外,不要緊,也不會影響到成品的口味。
如果切香菇當中發現切口還有乾乾的白印子,代表沒有泡透,可以放回水裡再泡它個五分鐘後再切。其實只要切得動,就算可以用了。
蝦米
和香菇同時泡水(分開兩個碗來泡,別泡在一起)。等香菇切好了,蝦米也軟了。
把蝦米一個個的用指頭捏一遍。特別注意蝦腳和尾巴的位置。主要的是把殘留的蝦殼拿掉。一般的蝦米都不會太大,但如果你用的是大蝦米,就得稍稍切小一點。原則上蝦米以不大於1/3到半個香菇丁的大小為理想。
肉 -- 可以放肉丁、紋肉、香腸、鹹肉丁、火腿丁... 我個人只喜歡放絞肉或肉丁,不喜放醃製的肉類。
放肉的目的只是利用它的香味,放多了並不好吃。一塊湯碗大小的蘿蔔糕,有三個指頭大小的肉就足足有餘了。
如果不怕麻煩,可以自己切肉丁。無論是肉丁或絞肉,都得用醬油稍微醃一下。醬油的份量以不會從肉中間流出為準。把醬油淋在肉上,翻一翻好讓肉都沾到一點醬油。
萬一沒有醬油,用鹽代替醬油的效果也不錯。
蘿蔔糕的餡料和做法:
【流程】
放油 -> 開中火 -> 下肉、蝦米、油蔥頭 -> 下香菇 -> 下蘿蔔絲 -> 下白胡椒粉 -> 下粘米粉 -> 調整水粉比例 -> 盛入容器 -> 用電鍋蒸
鍋裡放油,開中火,雖說油的多少隨意,但也不能太多或太少。如果沒有把握,先放它兩大匙油,看了覺得不夠時再加不遲。不必等油燒紅燒熱,可以直接依順序開始下料。
如果有肉,得先下肉,翻炒一下,就可以放蝦米和油蔥頭了。等肉色變淺了再開始放香菇。
不放肉的,就直接下蝦米跟油蔥頭。
聞到香味了,代表材料都熱得差不多了,才放香菇。
放下香菇以後,翻炒一兩下拌勻了就是把煮好的蘿蔔絲放進鍋裡的時候了(煮蘿蔔的湯汁暫時不要放)。
等鍋裡的湯汁開始滾了,就要把白胡椒粉放進去一起拌炒。
當白胡椒的香味出來時,代表鍋裡的材料都熱得差不多了;這時才把粘米粉拌進去。
由於蘿蔔的大小不一,我們又不是刻板地稱斤算兩的計量,放拌粘米粉時,不要一鼓腦地全下,半包粉可以分兩三次下。
放進粉以後要儘量和其它的材料拌均勻。
當看到粉能把所有的材料都「糊」住時,就代表份的份量夠了。
- 【辨別】 如果已經把材料翻動過了,粉在材料裡看起來仍是是東一坨西一坨的,代表太乾了,要加一點煮蘿蔔絲的湯進去,再拌一拌。 如果看到粘米粉可以在材料當中流動,代表水太多了,就得再加一點粉進去。 不必擔心粉和材料混在一起坑坑巴巴、厚厚濃濃的不好看,只要這些東西都互相黏搭在一起了,就可以了。 萬一蘿蔔絲切得太長,可以在翻炒的時候用鏟子順便「銃」短一點。 精細一點的,可以把鍋裡的料鏟起來看看,懸在鏟子外面的材料在等個幾秒以後才慢慢掉下來的,就是乾溼的比例恰到好處。 在這個加粉的過程中,爐子的火不能大,如果沒把握,可以把火關了來翻拌。
- 【說明】 雖然說水和粉的比例很重要,但也不必過份擔心。無論餡料是偏乾還是偏溼,只要蒸透了都可以吃,而且口味不會太差。 由於蘿蔔絲裡本身有相當的水份,粉的比例偏乾了,在蒸製的過程中蘿蔔絲還會吐出一點水來。粉和蘿蔔絲仍然可以溶在一起。吃起來可能會稍微硬一點,也可能會吃到比較粗大的蘿蔔絲,也因為如此才顯得這「粗獷式蘿蔔糕」在風味、香氣方面突出、獨特之處,不能認為是失敗之舉。 如果水份多了一點,蒸出來的蘿蔔糕就會顯得比較軟,蘿蔔絲會完全化掉(看不到,也吃不出蘿蔔絲來),看起來和一般的蘿蔔糕差不多。 許多人主張要先爆香油蔥頭才下別的材料。 由於這是設計給不常下廚的人做的糕點。不常下廚的對火候的掌握可能不是那麼敏銳,萬一鍋裡的油太紅,就會把油蔥頭燒焦。先下別的東西再下油蔥頭,會安全很多。
找個大湯碗來盛拌好的蘿蔔糕胚子。裝八分滿最為得宜。
由於蘿蔔糕胚子很黏很厚,既然我們做的是粗獷式蘿蔔糕,不必把表面抹得平平滑滑、光光潔潔的。只要用瓢鏟在上面輕輕的直的戳幾下,把藏在底下的空氣擠出來就行了。
拿盛了蘿蔔糕的碗進電鍋加水去蒸。
等電鍋跳後多悶它兩三分鐘才開蓋檢查。如果表面上還分辨得出蘿蔔絲和粘米粉,代表沒蒸透,要加水再蒸。基本上用電鍋反覆蒸兩三次也就儘管夠了。
- 【說明】 傳統的方法都是用竹筷子插進中心部位,然後檢查筷頭上是否沾黏了沒有凝結的溼粉。由於這粗獷式蘿蔔糕的胚子比較厚,傳統的試驗方法不盡然管用。加以我們在加粉的時候是把粉加進燙熱的餡料裡,粉已經燙得半熟了。再經過電鍋蒸個兩三次,只要蘿蔔糕不是太厚,大致上都已經熟透了。
這種粗獷型蘿蔔糕的口感比一般的蘿蔔糕吃來紮實、風味也濃厚得多。
如果蘿蔔沒有完全化掉,中間還看得到吃得出蘿蔔絲來,不但不影響到它的風味,反而別有滋味。
由於粉少料多,蘿蔔糕的香味在進口的一剎那就完全充斥,愈嚼香味愈盛;各種材料本自的特色,也因不被粘米粉遮蓋而得全然發揮。無論冷吃熱食,油煎水蒸,都能各自突顯它的優勢。
嚴格地說,這粗獷型的蘿蔔糕含水比較少,蒸著吃特別能顯出它的滋味。雖然是設計了給不常下廚的做來解饞的,但為了確定方法可行,也自個兒試做了好幾次,每一次蒸出來,還沒冷透就被我和內人倆,東挖一口西捏一塊地吃掉了大半。放在室溫裡隔個夜,也不回鍋也不煎,就著室溫冷口當早餐給吃完了。開頭兩三次做出來的蘿蔔糕壓根兒就沒有機會切片後用小油煎著吃。
值得注意的是,做好的蘿蔔糕只能冷藏不能冰凍。被冰凍過後的蘿蔔糕因為失水的關係,一點都不好吃了。
【延伸】
連蝦米都不吃的素食者,可能可以考慮換肉、蝦米為牛蒡。只是牛蒡要切細絲,而且要先煮軟了才加進來一起炒。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