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8-29

在美國買菜(二)

選菜原則:

有黃褐色斑點,灰、黑色麻點的都是植物開始腐敗的霉點。
瘍傷、軟塊就是敗壞的起始區域。


就如同我在『蘿蔔乾』一文裡提到的,「美國的新鮮蔬果,絕大多數在還沒長熟就摘了。雖然蔬果還沒熟就摘,絕大部份的蔬果在離開了生長體以後,仍然會繼續慢慢成熟。所不同的只是在沒有養份供給的情形下,成熟的速度會慢一點,而且沒有那麼好吃。同理,如果把摘下來的蔬果予以適當的溫度冷藏,它們就熟得更慢些。
老美就利用蔬果自己會慢慢長熟的這個時段,來做運輸或儲存。所以在美國的超市裡,很難看到真正自然成熟的好吃的蔬果。」

當了解了美國農作物的摘採作業原則,我們可以想見供應商和超市店家們保存青菜的方法。我要談的就是在現有的果菜運銷機制下選購青菜的幾個簡單原則。


一、 葉子菜

凡是一片片有葉子的青菜,都類歸於我所謂的葉子菜。
結成球形或包心的葉子菜,如青梗菜(青剛菜)、大白菜(黃芽白)、包心菜、高麗菜(玻璃菜)等不在內。

從賣方的立場來推衍:
青菜多半是以重量來計算。也就是說,菜愈重愈貴。
如果要多賺兩個錢,就應該儘量把菜賣給你,無論菜梗子、或外邊的菜葉子等等 -- 買的人能吃不能吃是另外一回事,對不對?
這些說法都可以成立的前題下,商家自動地把大家都不吃的菜梗子修掉,或自動把外緣的葉子剝掉的目的是什麼?
與其說是為客戶著想,不如說為他們自己的荷包著想。
因為葉子菜的特性是從梗部吸收養份。有些商家在佈菜以前會在菜上灑水,菜在吸收了水份以後,就會變得生氣昂然。但是水灑得太多,不耐擺,容易壞,在適量灑水以後繼續讓菜保持「生長力」(吸收營養)的方法就是切掉一部份梗子。老美超市的做法是,每天削一吋左右。
從這個「作業方法」來看老美超市所賣的菜,就不難發現梗子愈短的葉子菜,就是放得愈久、賣不出去的菜。
還看得到根的葉子菜,雖然「廢棄」部份雖然比較多,以健康立場來考量,是比較划得來的。
不但看得到根,同時看得到新長的鬚根的葉子菜,反而是放得太久、不新鮮的葉子菜。這些白色新長的細根,是因為養在水裡的時間「夠久」才長出來的。

花椰菜(Brocoli)跟白菜花(cauliflower)也是用同樣的方法來「保鮮」。選購這一類的菜,就得選梗子長的。
如此,你就不必奇怪為什麼老美超市的花椰菜菜冠的價錢,便宜過整棵的花椰菜。
切好裝袋不必整理就可直接煮食的花椰菜,和整棵的新鮮菜的單位價格相同。

進一步看有梗子的菜,如蘆筍或 rappini 這種單價較高的菜,除了同樣用削梗法「保鮮」外,店家還會把它們「養」在碎冰屑上,如果你看到梗子底部「炸」開來了(通常炸成四瓣),就代表已經放在室溫超過四小時以上了。

除了這些小動作以外,老美老中超市都會在菜上噴滲了化學藥劑的「營養水」。可以有相當保鮮的功能。
我在前兩年發現,從老中店裡買回來的菜,在冰箱裡放一個半月都不壞。因為不想做木乃伊,所以從此拒絕到老中店買青菜,寧可吃老美菜。
站在「天下的烏鴉一般黑」的理論下研發,我發現老美超市買來的青菜,泡在清水裡,水會變得混濁、類似奶白色的情形。非得換個兩三道水才能乾淨。
從此以後,除了自家種的植物,只要是從市場買來的,我一律用水清泡過才煮食。
是的,我是煮食,不再敢生食。而且絕不吃菜湯或重覆使用湯菜的水。
無論誰說破了嘴,告訴我生食蔬菜有益身體健康,我至少也要「穿燙」以後才吃。唯一可援的例外就是自家院子裡種的青菜。

二、球結形或會包心的青菜

什麼是我歸於「球結、包心」類的菜呢?
大白菜(黃芽白)、青梗菜(俗稱青剛菜)、玻璃菜(台灣包心菜,又叫高麗菜)等等都是。

這一類的菜,店家無法用每天削一吋的方法「保鮮」,但是仍然會削掉外部顯出霉爛斑點的菜葉。
球結形的葉子菜,不容易壞,又有很多葉子可供店家慢慢削,在選購時要運用較多的 common sense 比如體型太小的菜,就值得懷疑,值得多看兩眼。
大白菜又稱黃芽白,表示它在新長出來時應該是黃白色的才是新鮮。植物有光合作用的特性,一但有了光合作用,葉綠素就出現了,菜葉就變成綠色的了。但是,這是結球形的葉類,換句話說,球形的中心應該是包得緊緊的才對,如果你看到中心不呈緊包狀,又是一體綠色,即便是普通常識也可以告訴你,這顆菜不但採收有一段時間了,而且保存得不好,受到光線的照射。....

會包心的青菜除了可以從它的綠色的深淺研判它採收時間的長短外,更可以從菜梗的狀態看出保存是否得法,菜是否新鮮能食。
判斷的方法十分簡單,就是本文前頭的幾個重點:
灰、黑色麻點的就是植物的霉點。
像今年(2005)年初,加州連續數週的豪雨,所有的菜都發霉了,但是不代表發霉的植株不能繼續生長。買菜時有這層注意,就不致把霉吃進肚子裡去。
有黃褐色斑點,就是植物腐敗的起始區。
這個現象,通適於所有的植物。如果黃斑太大太嚴重,店家都會削掉。所以,如果你看到菜梗上有刀削過的切痕,代表這顆菜已經過店家「養護」過了。
瘍傷、軟塊也是敗壞的起始區域。
這個現象,在瓜果類食物比較常見。我會另以專文討論。但是,也會出現在球結或包心的菜類上面。

我選球結、包心類型的菜的幾個簡單方法:
用大姆指(別的手指頭當然也可以,我用大姆指比較順手)頂端按一按這些菜的底部中心區,再和它的外緣比較一下,如果中心軟疲就代表放得太久了,菜心子裡本身的「能量」被葉子們用掉了。我這個理論對不對,還得請學植物的讀友們指導,但是用這種方法來選菜,到目前為止都很管用。
大白菜、青梗菜等,內部結球部份不再包住,菜葉開始張開了,代表保存得太久,已無營養價值了。如果看到裡面長出花穗,代表菜長老了,根本不能吃了。



由於我都是刻意買沒有霉點的菜,要我找有缺陷的菜,拍個照片給大家參考,還真有點兒麻煩。
叫我花錢買爛菜回來,只為拍個照,有點兒對不起自己;到店裡去拍這些不好的菜,又怕挨揍。
勉強找到一些有毛病的區域,拍個照給讀友參考,其它更嚴重的現象,請自行類推了。
真是對不起。


菜葉霉點
這一張是下面這張圖片的「全景」。
在葉和梗交界部可以看出葉子上有從外圍被摘掉的葉子傳染過來的淺黃色斑塊,更可以看到梗子上的黑色斑點。

菜葉霉點
上圖的局部放大。
店裡的人一定告訴你說這長來就是這個樣子,如果你不信我說的,買顆好的大白菜,在冰箱裡放它五個禮拜,從第三個禮拜開始,仔細觀察,就知道我說的對不對了。

菜葉霉點
另一個黑色霉斑。
總之一句話,別以為煮過炒過就消毒了,可以安心地吃,對身體不會有影響了。
這個方面的話題,已超出《七事堆》的範疇,我也不是研究這些問題的,有機會我仍會淺談一下我對這方面的經歷。
讀友當中對此類毒素有研究的,歡迎貼文指導。

2005-08-22

生活小常識 -- 驅逐 螞蟻 妙法


終於知道為什麼有些人不喜歡薰衣草的味道,原來他前輩子是螞蟻 ......


房間有螞蟻怎麼辦?

我搬進這間房子時,放在桌上的蛋糕就會有一堆螞蟻 ......
最近,連房間也是會有她們的蹤跡。
現在,連茶杯 ... 喝白開水的,也會有螞蟻 。
除了噴殺蟲劑以外,還有什應更安全的妙方嗎??


以前,我也有這個困擾,明明房裡沒有食物,還是照常有螞蟻爬來爬去。
在 ELLE 雜誌上看到一個方法,就是在拖地的水中加入幾滴薰衣草精油,我做了兩三回之後,螞蟻果然在家中絕跡。


可以試試爽身粉,螞蟻很不爽 ^________^
只要將小朋友用的爽身粉撒在需要隔絕螞蟻的地方,螞蟻就不敢來了。
我試著把爽身粉撒在門窗細縫、垃圾桶周圍、零食櫃附近,果然這些地方不再有螞蟻的蹤跡;而且,爽身粉還會散發清香的味道,讓廚房環境變得更宜人。


本文循電子郵件取得,作者不詳。

2005-08-20

今天不開伙 咱們吃館子

和咱家的家主婆飛到芝加哥看兒子,順便到溫哥華溜一溜看幾位朋友。


兒子為了表現孝道,沒徵得咱們倆個老的同意,就訂了個有廚房的旅館。七折八扣算下來,光光房錢每天就要百三十大洋,加上租車、稅捐等等,每天一睜開眼,就是兩百洋元飛了。
咱聽了頭皮都發癢了。
嘿,是咱荷包的銀子耶!

兒子倒是振振有詞地說,咱們不愛吃館子,一個有廚房的旅館多貼心啊,在外面一樣吃自己愛吃的東東。

兒子還指出,在溫哥華雖然可以住在朋友家,總是綁手綁腳的。
比如早上想睡個懶覺什麼的,朋友一片熱心,準備了早餐,咱們做客人的如果不適時「現身」,人家還以為咱們耍什麼少爺小姐脾氣。
如果朋友們費心準備的吃食不合咱們的胃口,還得硬著頭皮啃下肚皮,免得朋友一家子難堪。...

聽著兒子一說,想一想這份可預期的窩囊勁兒,也就接受了兒子的一番孝心。
-- 反正伸頭也是一刀,縮頭也是一刀,甘脆做條好漢,拿美金開開洋葷吧。


行前,在網上請問了美食家網友 Scubagolfer 君,請他指點一兩家口味不錯,可以請客的餐廳。
仔細琢磨 Scubagolfer 君的留言後,發現他所開列的餐館裡和介紹裡,其中一家餐館可能是他的美意,想拐個彎告訴咱這家的東西口味不錯,價格也公道。

咱向家主婆稟報徵得同意以後,決定到溫哥華的第二天中午就到這家位於 Richmond 叫「名都」的餐館報到,見識見識他們的菜色手藝。


這家「名都」是個十五張檯子的小餐館。多半都是粵菜而且是香港式的廣東菜。

咱一向上館子點菜的原則是,吃家裡做不出來的菜。所以咱點了個海南雞飯;家主婆是餛飩迷,只要看到有餛飩,說什麼都要點來吃吃,當她看到菜單上有鮮蝦菜肉餛飩時,當然就順理成章地點了一客。


嘿嘿,你要笑咱老土了,對不對?

大概你要說,海南雞飯就是白斬雞蓋在飯上,有什麼稀奇?
餛飩更是家家能做。
拿美金換成加拿大幣損失匯率不算,還住在一睜眼就是兩百大洋有廚房的旅館裡,從溫哥華開車到烈治文吃個三五塊錢的白斬雞,餛飩......

這,各位看官裡頭是有道理的,請聽咱慢慢道來:

白斬雞,說來容易,要做得好一般人口少的家庭就有困難。

什麼是好吃的白斬雞?

肉要有味。
內外熟的程度要一樣。
白斬雞要嫩才好吃。如果吃到裡面骨頭帶血,就是燙得不夠。如果外面的肉太乾太柴,就是燙得過頭。這些都是不及格的白斬雞。

要把白斬雞做得好,如何挑選材料就是第一關。雞大了難燙得好,不熟的機會多。小了沒得吃頭,啃來啃去都是骨頭。

其次就是燙熟的功夫,一般四口以下的家庭,根本就沒有夠大的鍋來煮水。鍋小水少就甭提什麼燙白斬雞了。不是燙得過頭就是燙得不透。
如果想把雞切開肢解以後再燙,雞味就被熱水給燙掉了,吃來肯定無味。

餐館的廚具雖夠條件,可是常常會在整理材料上疏忽,以致吃到雞毛啊什麼的,倒人胃口。
更有甚者,如果保存得不好,或在燙雞時不老老實實地澆燙水,而是把整隻雞放進大鍋裡泡,雞皮上夾雜別種食材的氣味,也是常有的事。

現在你知道咱雖然看來土裡土氣的,點了個最普通的廣東飯食 -- 海南雞飯來吃,實際上就是對這家餐館大廚掌廚功夫的檢測。

咱的這個考試,「名都」過關了。


至於家主婆點的餛飩嘛,也是一項不容討好的點心食品。主要的原因之一是每家都自己會做,誰願意出來花錢吃自己能做的東西呢?

看在的菜牌上一碗鮮蝦菜肉餛飩要四塊錢,端上來數一數才六粒的份上。咱忍不住好奇,挾了一粒餛飩嚐嚐。

坦白說,他的餛飩咱也做不出來。

裡面的菜,是青梗菜(一般誤稱為青剛菜),肉是剁碎的豬肉,完全沒有參雜絞肉,所謂的鮮蝦,以咱嚐來,起碼用兩種蝦拌和著做的。

生蝦肉裡夾了泡發的大蝦乾,蝦乾還相當新鮮,嚐不出什麼魚蝦的腥味。而且發得相當透,所以和生蝦肉放在一起吃來口感上不覺得突兀。可是蝦乾的鮮味卻充份地發揮了。

為什麼咱說生蝦肉不說鮮蝦肉呢?因為咱去的時間不巧,市場上沒有新鮮蝦子賣,所以咱無法挑剔說沒有用真正的新鮮蝦來做。

這個鮮蝦菜肉餛飩,吃來香滑不膩。咬進口裡可以清清楚楚地分辨得出菜、肉、蝦香,又吃不出作料的加味。肉和蝦的都剁得夠粗,吃來夠口感,可是又細得恰到好處,以致不會突顯任何一種食材的味道。

老實說,單單是退青梗菜裡的水份,和在剁肉跟剁蝦時對餡子粗細的拿捏的功夫,咱就做不到。至於比例多少,更是大廚的功夫所在。

這四塊錢六粒的餛飩,的確是價有所值。咱家家主婆可是吃得興高采烈,才走出門就向咱發嗲,摟著咱說明天再來吃。


唉,咱那一天百卅大洋的廚房旅館噢..........


有一點不解:
溫哥華市場賣的菜,無論是唐人街或老加超市,價格都貴過美東,三分之一的菜的售價幾乎是美東的一倍。可是溫哥華中餐館的牌價,平均都便宜過美東。
他們怎麼賺錢過日子?


於此也向 Scubagolfer 君致謝,讓我們在溫哥華飽嚐美食。

2005-08-05

最好吃的冰棒

無意中「發明」了一種香蕉冰棒。

主要的肇因是一位朋友的小女兒見不得香蕉。只要看到香蕉,不吃完不停。
那天朋友來訪,人還沒到電話就先到了,他拜託咱千萬幫忙,如果家裡有香蕉一定要藏起來不能給小孩看到。

正巧家裡有一掛黃熟了正適合吃的香蕉,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咱就把香蕉放進了冷凍庫。
其結果可想而知,整掛香蕉全都凍成冰棒了。


妙的是錯有錯著。這凍成冰棒的香蕉,吃來真是美味。比任何坊間賣的小果冰棒都好吃。
從此以後,咱家在夏天又多了一項老少咸宜的美味消暑食品 -- 香蕉冰棒。


家裡有小朋友的,不妨試試。這香蕉冰棒比外面賣的什麼冰淇淋都好吃,而且健康。

只是剝冷凍後的香蕉皮,要有一點兒耐心。


別問咱剝掉皮以後的香蕉能不能也做成同樣好吃又美觀的香蕉冰棒。
因為,沒試過,咱 不 知 道。

如果你有興趣知道,何不試一試然後貼文上來讓大家分享呢?



讓雞蛋更好吃

不同的煎法可以讓雞蛋更好吃。


煎荷包蛋時,在蛋黃快要凝固的時候,澆一點冷水降低蛋黃的溫度,就可以百試不爽地煎出好吃的糖心荷包蛋來了。
主要的是蛋白和蛋黃的凝固溫度不同。蛋白要的溫度高些,詳細的記不得了,好像是比蛋黃高攝氏2度左右。由於煎蛋時溫度是從蛋白間接傳到蛋黃,只要稍稍改變一下蛋黃附近的溫度,就可以很輕鬆地煎出糖心蛋來了。


現在的雞蛋大多都保存在冰箱裡,想要把蛋做得好吃,得先讓它解解凍。加以美國的雞蛋不但冷藏,而且依法(美國東部好像都是同樣的規定)必須水洗乾淨後才能裝盒出售,如此更增加了辨識好蛋和快要壞的蛋的困難。

我的懶人辦法是,把要解凍的蛋打在碗裡,一來和空氣接觸的面積大一點,解凍得快一點,二來如有壞蛋想矇混過關,也可以一目了然。


煎蛋最怕猛火,耐心用文火煎出來的蛋,蛋白不會有焦痕,吃來也容易消化。


我看到有廚師在煎荷包蛋時在油裡灑一點兒粉(麵粉或太白粉都可以)。這樣煎出來的蛋,因為麵粉被煎黃了,所以蛋白看起來呈金黃色,亮麗誘人。


江浙人喜歡用糖煎荷包蛋。
加糖煎的荷包蛋,蛋白因為加入了「雜質」的關係,凝固溫度提高了,加以砂糖本有的保水性,可以煎出更鬆軟滑嫩的蛋來。


我的獨門絕活是醋炒蛋。吃過的沒有不叫好的(如果說不好吃,下一回就沒得吃了)。
信不信由你,點了一些醋的炒蛋,吃來就是鬆軟,加上醋把蛋腥味蓋掉了,更能發揚蛋的香味。
醋炒蛋,適合做開味菜,溽暑蒸人,端個醋炒蛋上桌,必定教每個人都胃口大開 ^_^

2005-08-03

綠豆湯(三)


咱引經據典的大談綠豆的好處,又能解毒又會消火氣... 哩啦了半天,連咱那慣喝咱煮的綠豆湯的老伴都迷迷糊糊地,連說看不懂。



慘也,辛苦掇(ㄉㄨㄛˊ)了半天,居然有看沒有懂。大概真的像老伴說的,閒話太多了。

好吧,這年頭什麼都要輕薄短小,連上天下地抬槓閒搭的意趣都沒了。嘿,真的是廿一世紀了喲。

寫這一篇綠豆湯,全是為了咱那家主婆。你們就陪著伺候著吧。


綠豆有清心解毒的功能。夏天熬一點綠豆湯或煮一鍋綠豆粥喝,確實有清涼的效果。但是怎麼熬如何煮,其間也有些值得注意的小學問,否則效果仍是有限。

如果只想喝綠豆湯怯除火氣、消暑,緣豆不必煮開花。只要把湯煮滾了,再滾它幾分鐘,仔細看看,在豆子還沒裂開以前(通常約十分鐘左右),把豆湯倒出來喝,這種綠豆湯用來消暑去火最有效。
上個禮拜,咱這兒連著兩三天煮到華氏一百多度,咱知道老伴禁不住熱,所以就煮了這種沒開花的綠豆湯給她下班回來喝。
果真有效,三天下來,老伴不但沒中暑的跡象,心火也沒有上。心火不上,就不會逼起肺火、肝火和胃火,如此,晚上就不會有睡不著,睡不穩,甚或第二、三天發生便血的現象。
書上說的「清心」指的就是這種清心火的效果。


話又回過來說了,要拿綠豆來解毒,就不能這麼煮法了。主要的原因是,緣豆去火的功效在殼,解毒的功效在仁。

如果吃綠豆是為了解毒,就得把豆子煮爛,煮得開花了把豆仁煮出來了才能有效。其實這樣的豆湯喝起來比較鮮美比較有味道,不像豆皮湯那樣寡寡澀澀的不好入口。

綠豆沙有它一定的解毒效用,只是吃多了心口容易發悶。這是綠豆的副作用。讀友不可不查。另外,因為綠豆的藥性偏涼,脾胃虛寒的,腎水不足容易腰痛的,不可多吃。



奉老伴之命,要澄清的已經講清楚了。下面是咱的第二專長 -- 嘮叨嘀咕。認為咱話多嫌煩的,請快快離開。謝謝,謝謝。



不走的,代表是咱的好友,不會棄咱於不顧,那麼咱就叨唸一些咱自己的煮豆心得,有興趣的不妨找機會試試。

------------------

煮綠豆懶得等,急著想吃,要它開花開得快一點,可以在豆湯滾了幾分鐘以後,倒一杯冷水進鍋裡去。熱豆子被冷水一激之後,管保沒幾分鐘,全部開花。

------------------

家裡有老小人口,夏天太熱,怕中暑後難以調理,可以用綠豆三分金銀花一分的比例,煎一點綠豆金銀花湯給大家喝。
別說不會中暑,連個痱子都不長。

-------------------

手邊沒有金銀花,可以拿紅棗燒綠豆湯,紅棗和綠豆的比例也是一比三。
用明火煮開以後,改文火燉。直到綠豆酥爛了為止。
吃的時候,如有蜂蜜最好用蜂蜜,特別清涼。不然用糖也好。
這紅棗綠豆湯祛暑解毒外,還有止渴消腫的效果。

-------------------

在前面《綠豆湯(二)》曾介紹過,綠豆泡它四到六個小時後再煮,既不吐豆沙,湯味又鮮美,解毒功效相同。這種不吐沙的綠豆,還可以拿來做菜吃。
咱個人的經驗認為,把洋蔥切丁,用橄欖油下鍋和熱綠豆一拌即起,讓熱騰騰的綠豆把洋蔥捂個半熟,洋蔥的辣味全沒了,臭味還沒炒出來的時節,正是香甜的時候,可謂美味。
咱曾拿這個綠豆洋蔥配著酪梨、生菜做墨西哥捲餅吃。把咱家附近的小洋鬼子全迷倒了。一時還成為佳話呢。

--------------------

最後,人人都知道,可是少有人想到要做的是,可以拿綠豆來發綠豆芽。

住在台灣的人走出門就有豆芽可買,不知咱們在美國住在城外的老中想吃豆芽的痛苦。

在美國,豆芽雖也是到處都有(是的,美國超市也在賣),除了棒子店(韓國店)和中國人麇集的城市外,不但價格貴,而且是用化學材料發的,一根根都是通體透明,又白又嫩,放在冰箱裡兩三個禮拜都不會壞。別說吃了,咱連看都不敢多看。

不是吹牛,咱發綠豆芽的辦法是又土又管用:
  1. 先拿綠豆洗淨然後泡它個二十四小時。

  2. 再拿大同電腦那蒸東西用的,上面打了許多小孔的蒸盤,下面再墊個盤子接水用。

  3. 蒸盤上舖個兩三張咖啡濾紙,蓋住蒸盤上的小孔,免得豆子漏下去了。

  4. 舖上泡好的綠豆。

  5. 上面再蓋它兩三張咖啡濾紙。

  6. 用水灑溼灑透。

  7. 放在沒有光線的地方,如洗碗池的 counter top 的下面。

  8. 每四個小時灑一次水(視氣候乾燥程度而定)。如果要上班,至少出門前灑水,回來後灑水,睡前再灑它一趟... 總是保持溼潤為原則。

  9. 三五天後,瀘紙也被撐高了,綠豆芽也發好了。

如果你自己試做過綠豆芽,就會知道,無論再怎麼發,絕沒辦法發長出像外面賣的那種白白胖胖、飽飽滿滿一捏就會出水的豆芽。
這時你就知道這麼多年來,吃的都是化學豆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