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7-14

我的旅行食譜 02 - 牛後煨麵

自上次出差做了個牛尾煨麵以後,公司的同事們就學會了挑剔附近中餐館所賣的各種撈麵。真正吃過我做的煨麵的只有四個人,但好像全公司的人都會做中國麵食似地,只要逢到吃麵,管他是意大利麵還是俄羅斯麵,大家都能評頭論足地說得頭頭是道。我想,公司將來開發市場新產品時,如果有人提出開個麵館兒的主張我也不會意外。


這段故事得從五月中旬的那次出差講起。話說我那幾個寶貝同事堅持要為我分勞,自願在公餘擔任採買。於是,四個東部佬搖搖擺擺像企鵝般地進了美西的超市,推著輛空車逛了二十幾分鐘,仍然是空車一輛。最後公推一個代表打手機給我,問我「什麼菜比較好做」。

我告訴他們吃麵最簡單,但是別買什麼肉球啊香腸啊的,我不做這種不健康的意大利麵。如果他們想要吃肉,最好買一點有骨頭的肉,但是也要買青菜。同事問要多少骨頭多少肉,那天不知抽了什麼筋,我多嘴說,要麵好吃最好能有一半肉一半骨頭,....
四個老包接到了「聖旨」在超市現場經過研發後,買了四包牛尾,五磅番茄、五磅胡蘿蔔,一把蔥,一顆大蒜,兩包 spaghetti 和一罐意大利麵醬回來。他們也不管我看著四包牛尾和五磅胡蘿蔔發楞,振振有詞的說,牛尾既有肉又有骨頭而且比例和我要求的一半一半差不多;番茄、胡蘿蔔都是青菜,加上意大利麵的番茄是愈多愈好,所以買了五磅;至於胡蘿蔔,因為是五磅一包裝的,不能拆散了買,所以....
那麵醬呢?
「意大利麵都放蔥蒜和麵醬的」他們一臉聰明無辜的表情。

在肚子裡做了一會兒工夫後,我告訴四個寶貝,我是塌鼻子小眼睛的老中不是老意,意大利佬的麵醬不會用,而且我們老中的麵不放意大利麵醬。四包牛尾加五磅胡蘿蔔兩包 spaghetti 太多了,一排人都吃不完。我的中國麵當天燒不好,要明天才有得吃,今天就到旅館旁邊的小餐廳隨便吃吃算了。同時要他們拿兩包牛尾、五磅胡蘿蔔、和意大利麵醬回超市換兩磅新鮮的胡蘿蔔、一顆生菜、一小塊薑跟一瓶好一點的意大利葡萄酒醋(Balsamic vinegar)回來,spaghetti 則換成 linguini。

等得他們換回東西來,我把牛尾搞乾淨,下了薑片、胡蘿蔔和一部份番茄,加了我的私房料酒(有機會才談)、醬油,上爐子去煮牛尾湯。順便把那些一會兒開蓋一會兒探頭探腦的多手鬼全趕回房去睡覺。整理、下鍋的時間,才約莫十多分鐘,熬湯倒要熬上一個半到兩個鐘頭。

第二天回旅館後,我拿出冷藏過的牛尾湯,刮掉結凍的牛油後,重新上爐子去滾。同時另拿一個鍋煮水下麵,把蔥切成花,把蒜切成末,生菜洗淨切絲。等得麵開了,倒掉麵湯,換進牛尾湯繼續開。
由於有言在先,咱在做菜時不準偷拍照片或做筆記,旁邊看熱鬧的多嘴鬼們就開始問東西問了,一會兒問這是不是中國撈麵,一會兒說某人的媽媽也會類似的烹調法,一會兒問這是中國什麼地方的菜式... 。趁著等麵透進湯汁的空檔,告訴他們這種麵的做法中文叫「煨麵」世界各地講究飲食口味的,多少都有近似的烹調法,只是一般的中國餐館因為費時,通常不做這種麵來賣。

當他們看到我把蔥花蒜末拿來做碗底,又加醬油又加醋的時候,更是好奇得不得了。多嘴多舌的告訴我,他們老美多半是一起熟煮或者直接加在做好的菜上,沒見過拿來做碗底的... 。我並不在乎做菜給人家吃,也不在乎洗菜切菜,可是要我捲著舌頭應付這群問東問西的洋鬼子,真的相當費神。老實說,他們問了、學了,回家也不一定會做,充其量多一點吹牛打屁的題材,更有甚者,七嘴八舌的追根究底,不過是禮貌式地問問,王二麻子一番罷了。我一邊咬著舌頭不讓自己脫口說出難聽的話,一邊在心底告訴自己,下一次出差做飯時,要規定他們不準在旁邊囉嗦才行。

當得麵煨透了,丟下一把生菜絲兒,翻兩翻起鍋進碗。當我把麵坐上碗底,等個半分鐘左右才把碗底翻勻上桌。這時有生醬油點過、夾雜著醋香蒜鮮的牛尾煨麵才真正地飄出它獨有的風味。....

之後,每個人都搖身一變,開始「講」得一口好中國煨麵。影響所及,公司同仁個個都成了做麵的專家。

--------------------

雖然我視煨麵為做來不費事、工具材料都簡單的旅行餐,事實上乃有許多小竅門可咨注意。
做煨麵的重點應放在麵吸進湯汁以後的味道。用一句我常說的話:「菜要做得好吃,對食物得要有相當的想像空間。否則難以因應。」就以這用牛尾做煨麵來說吧,之前我從來沒做過,但是相信只要有做菜經驗的,稍微構想一下多少都能烹調出個譜兒來。

既然講的是牛尾,咱們就以這牛後為題來做文章吧。
材料:
  • 牛尾
    在下鍋以前盡量把肥油削掉。倒也不單單是健康的問題,而是油太多太重吃來實在膩口。別相信什麼吃的時候自己挑的講法,真正到吃的時候,我從沒看過那個人會花工夫剔油而不吃飯的。
  • 蕃茄
    不怕多。熟一點的雖然汁多容易調理,但是相對的也容易爛,煮久了就化掉了。我的解決辦法是,先放一半番茄煮,到差不多了再放新鮮的下去煮,如此也有味道也有吃的。番茄的酸味能解牛肉裡的油膩,加上它本身的紅色,調味之餘還可以調色、調香。
  • 胡蘿蔔
    不怕多。除非你不喜歡吃胡蘿蔔,否則吸滿肉汁鮮香的透軟胡蘿蔔滋味比肉還好,只是最好要買新鮮一點的。美國超市裡賣的胡蘿蔔有兩大類,一種是新鮮帶頭的(上面還有蘿蔔蘡在上面),另一種就是大批採收後分成兩磅、五磅等用塑膠袋包裝了來賣的。買這種塑膠袋包裝的胡蘿蔔要懂得選。有時候放得久保存得不好,連新芽都長出來了。想一想,吃了這種菜能有多少好處呢?

  • 老中對薑有反感的不多,老美比較不懂得拿薑調味去腥。看燒的肉的火候夠不夠,只要拿片同時燉的薑嚐嚐就知道了。火候夠的薑,應該嚐不到辛辣,進而代以肉的鮮味才對。

  • 我用醋來去牛尾的厚膩。取酒醋以代化學醋,一來為用它的香氣,二來為了用它本具的甘醇。牛尾煨麵點了酒醋,肉膠仍然黏嘴,但是不會留在舌頭上,更不會蓋掉別的味道。如果有好的酒醋可用,水果的香甜在醱酵以後轉化成甘醇的口感,就算肉湯煮得不好,也可以利用酒醏來遮醜。
    好的葡萄酒醋(Balsamic vinegar)至少要5, 6 塊美金才買得到。比起幾毛錢一瓶的化學醋而言,可謂天價。但是一分錢一分貨,像樣一點的 Balsamic vinegar 起碼要發酵兩年以上。我曾花過近百元買過一瓶十二年以上的 Balsamic vinegar 那種醪酯的香醇滋味,的確無與倫比。我家的家主婆為此唸我唸了十幾年,到現在還沒忘呢(可是吃的時候她可沒有因此而不吃)。有興趣進一步了解這種酒醋的不妨到 維基百科 去查找。
    附加一句,吃肉凍時能點兩滴 Balsamic vinegar 的話,滋味絕妙。非親「舌」經歷難以體會。
  • 醬油
    每個喜歡做菜的老中,都有他自己習慣用的醬油。但並不是每一個老外都喜歡嚐東方人的醬油味兒。我在開始燉肉湯時放一點點醬油,是為了用裡面的豆麥香來化牛肉的生腥氣。並非用它來「著色」或加味,所以份量不多。當調味時,拿蒜末做碗底,就用醬油來濡蒜末,但不多放只以醬油沾溼蒜末為限(愛吃蒜的,蒜末多醬油比例相對的也多)。沒有經過烹煮的生醬油,因為份量少不會刺激不愛醬油味的老外生起反感,又可以去肉裡的臊臭。配合以醋香,可收點睛之效。

  • 很多人不吃蒜,嫌臭嫌辣等原因不一而足。但是不可否認的,蒜所附帶的鮮味,除了可以開胃,還可以壓減肉的臊氣。如果把蒜切得夠細,份量不必多就可以達到吊味除臭的目的。加上用熱開的麵往上面一蓋,不消一分鐘,辣味也燙走了。沒留神還真吃不太出來呢。

  • 切碎的蔥花,配上蒜末、生醬油、香醋,再經熱麵一燙。 ...除非你不吃蔥,剩下的就不必說了。

烹調次序:
  • 加酒和少許醬油煮牛尾濃湯,至少燉它一個半小時以上才行。番茄煮久了就化了,番茄和胡蘿蔔裡的成份可以分解牛肉,用茄汁來燉牛肉會使肉湯特別鮮美,所以應該一開始就下部份番茄。如果鍋小一下子無法下全部的胡蘿蔔,可以把胡蘿蔔分批放入。只要燉得透,誰也吃不出那塊胡蘿蔔是先放那塊是後下的。
  • 麵煮開到半軟。把麵湯倒去五分之四,加入牛尾湯後繼續用小火煨。如果要快,就加蓋煨,只是當心粘底。有做廚經驗的都知道,換湯加水的時候,最要注意之處就是溫度相同。否則做出來的湯汁喝起來會有湯是湯水是水,調不到一處的干格感覺。
  • 拿蒜末蔥花做碗底。加一點醬油,份量以把蒜末泡溼為準。加醋。
  • 熱麵蓋頭(碗底)。約一分鐘後把麵和碗底拌勻。
  • 拌好後再拿牛尾湯澆做蓋頭。
    喜歡胡椒的可適量加些。

細心的網友一定注意到,在前文曾提到切了一點生菜絲拌在鍋裡,為什麼在說明中一字不提。
其實這是各人的口味。我喜歡加一點新鮮青菜在麵裡,但又不愛同時咀嚼生老軟硬不一的口感,所以拿生菜到麵裡去燙裹後才吃。
用生菜是利用它的特點:無論你怎麼燒煮,吃進口裡都帶脆,和油一起也不沾油膩,可以可以燒到自己喜歡的軟硬。


好了,我做煨麵的方法全教你了,如果你經驗過什麼不同的口味,請貼上來和我們分享。

3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食"在精采!
"麵"面俱到!
Bravo!!
Fu

Anonymous said...

抱歉!問個蠢問題,為什麼是牛"後"煨麵?因為是在吃完牛尾煨麵之後再紀錄而得此名嗎?

主夫 said...

寫文章的人都要搞些文藝花樣,才能顯得他與眾不同之處。
這「牛後」一詞也源之於同樣的道理。

我們有句俚語說為:「寧為雞頭,不做牛尾」。比較文雅的文句可能是:「寧為雞首,毋為牛後」。

如果「雞『首』」二字比「雞『頭』」文雅。那麼「牛『後』」肯定要比「牛『尾』」要少些腥臊氣味吧?